职业资格认证改革何去何从 -凯时人生就是博首页

浏览数:113


摘要: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乱设职业资格许可开出良方,同时决定进一步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,以促进创业就业,持续扩大改革成效,促进转变政府职能,建设现代政府,以改革释放创业创新活力,让市场活力更多释放,持续降低就业创业门槛。

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,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更多地是交给市场来完成

职业资格证乱象丛生  
  仅在商业、服务业人员中,需要就业准入的就有营业员、鉴定估价师、医药商品购销员、中药调剂员、冷藏工等几十种。
  从今年
3月民政部公布首批山寨社团至今,已曝光的667家山寨社团中仅有3家被注销,其余644个山寨社团仍继续存在。在这其中,一些山寨组织私下通过组织活动、吸收会员、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敛财,其日常主要业务就是给会员单位人员颁发各类培训证书。原来的资格证书现在改头换面变成了培训证书,不用考试就能直接拿证,前提是要缴纳数额不等的教材费、会员费、培训费等。
  统计数据显示,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改革前,一个行业可能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职业资格认证。职业资格过多,一方面抬高了创业就业门槛和准入限制,另一方面,也容易导致一些机构借机敛财,通过办班、教材、考试来收取高额的培训费、教材费、考试费,增加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负担。仅在商业、服务业人员中,需要就业准入的就有营业员、鉴定估价师、医药商品购销员、中药调剂员、冷藏工等几十种。
  工程建筑行业无疑是资格证乱象的重灾区,仅靠
“挂证”就能获得不菲收益。所谓“挂证”就是证书持有人把证书和章都放在对方公司,双方签订劳动合同,但实际上不用去企业上班。以注册造价师为例,每年的挂靠费用在3万元左右。通过这种方式,一些不具备实际资质的单位,就能像合格单位一样参与到工程招投标中来,屡见不鲜的“挂证”现象为工程安全埋下了不少隐患。
  我国的职业资格许可制度始于
1994年,当年,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被写入劳动法,并被誉为“科学评价人才”的一项制度。1995117日人事部印发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》,提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,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,是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提出的“科教兴国”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,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。
  如今,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走过了
20多年。几乎各个行业都从职业资格许可中看到了巨大的利益诱惑,各种职业培训、资格考试遍地开花。随着“考证热”的泛滥,与之相关的教材出版也经久不息,特别是一些打上了“职业资格许可教材”的书籍,动辄发行数百万册,成为一些部门“小金库”的重要来源。

制度改革循序渐进
  今后准入性的职业资格许可认定,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。
  “一定要依法管住乱设职业资格的"",真正建立起职业资格清单管理制度。各部门要从全局考虑,清楚地认识到清理职业资格对于激发市场活力的意义。”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透露,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、人身安全、食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等,原则上都应该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,政府负责做好服务和监管。至于水平类资格评价,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处理。
  此次会议上,国务院决定在已取消的
27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基础上,再取消招标师、物业管理师、市场管理员、插花员等47项职业资格。至此,国务院取消的职业资格已达319项,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总量比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已减少50%以上。
  实际上,早在
2007年,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《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》,针对当时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,决定集中开展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清理规范工作。
  而随后的几年,职业资格证书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清理,反而愈加泛滥成灾。统计显示,截至
2013年,全国各地区、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达到了1100多项,其中,国务院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有560多项,地方自行设置的职业资格有570多项。
  2014年812日,国务院出台了《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》,取消了包括房地产经纪人、企业法律顾问、国际商务专业人员、注册资产评估师、质量专业技术人员、土地登记代理人、注册税务师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。据人社部消息称,各部门设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还有84项,其中不符合国务院要求的将继续取消,对各部门自行设置、没有纳入国家统一规划的大量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,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取消合并。此后,国务院连续3年取消了职业资格证。
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,这样才能持续激发市场活力,有利于创业创新。清理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空间仍然很大,要持续不断地推进下去。今后准入性的职业资格许可认定,必须要有法律法规的依据,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。目前的各类职业资格认定还需要进一步清理,去污存清。 

职业资格认证走向市场 
 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,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更多地是交给市场来完成。

取消各种资格证,并不代表否定职业资格证制度本身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,职业资格制度的改革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取消,应该是多了要减少,不规范的要规范起来。从就业创业的角度来看,提高劳动者技能也是产业转型升级、增质提效的非常重要的一方面。现在面临就业难和招工难的局面,普通劳动者就业难,而企业却招不到高技能的人才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,需要通过职业资格制度的施行来推动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提高。
  有业内专家表示,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,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更多地是交给市场来完成。在素以
“工匠精神”闻名于世的德国,职业资格证书主要由各个行业协会负责,考试由雇主、学员、培训机构三方参与,实现了学习与培训、职业资格认定与市场化评判的有效结合。事实上,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是多层的,既有民间的标准,也有行业组织的标准,还有作为第三方的认证团体的标准。在这里,国家行使对职业资格认证的公共职能,职业资格主管部门、行业主管部门不直接设立职业认证,不开展职业资格认证评价、考试等活动,而是更加突出对职业资格认证的间接管理。
  长期以来,政府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等认证,耗费了大量资源和管理成本,而且,在真实的市场需求驱动下,很多执业者实际并未取得国家认证,导致认证有名无实。资格认证的下放将带来政府与社会边界的更合理确定,在减少政府不当干预的同时发挥社会力量、民间力量为政府分忧。在下放后,建立起市场化、社会化的信用机制,强化消费者权利保护机制,鼓励消费者通过合法途径投诉,惩治那些严重违规的专业人士,建立一个职业人士公平、透明竞争的市场,让更尊重职业道德和操守的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,让那些违法者付出巨大成本,从而把职业道德的经济价值体现出来,促进整个专业化服务和中介市场的良性演进。
  因此,目前我国政府在职业资格认定上不断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,取消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,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,也将进一步为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创造便利条件。这不仅有利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,而且将职业资格认定的功能更多地交给市场,会使现有的
“证书市场”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。这样,人才的含金量也将随之大大提高,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才能有效地被激发出来。

分享到

分享到:

网站地图